龙头带动 一菌突起 种养结合 四面开花
汤原林下处处生金
7月3日,晴空万里,在汤原县林业局团结林场食用菌栽培基地,20公顷密密麻麻摆排的菌袋群一眼望不到边,这其中就有林业工人王宪军的8万袋。“这些年种木耳挣了60来万元,去年在县里买了楼房还买了辆轿车,今年还能挣12万,准备给儿子结婚。”王宪军一边把刚采下的木耳摊开晾晒,一边讲着自己的致富经历。
在汤原最早尝试地栽木耳的腰营林场场长陈晓钟介绍,林场职工没有耕地,仅有的一点山坡地又种不了庄稼,除护林员外大部分职工没有工资,林业采伐又受限制,林业工人解决吃饭问题只能“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”。“这里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最适合栽培食用菌。”2002年起他开始研究木耳栽培,他发现,同样一米干木,木耳段能出1.5两木耳,粉碎改袋能出8两,地栽木耳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木耳段。“最初搞地栽木耳,周边群众并不‘感冒’,看到收益后职工们开始争相效仿,现在全场70多户居民已有55户跟着我种地栽木耳了。”
木耳种植在全县8个林场相继铺开,9个乡镇也开始大面积栽培,近两年种植量已达到3亿袋。
“这片地是政府出资平整的,身后那栋养菌房是林业局建的,我们都免费使用。大家现在集中规模种菇可实现喷雾浇水,省水省电,也方便互相学习借鉴经验。”对政府给菌户提供的条件,王宪军十分感激。县林业局产业办于飞介绍,政府和林业局下大力气扶持菌业发展:建设60栋免费使用的养菌房,按1/3的比例补贴205台套生产设备,乡镇菌户每袋补贴0.05元,并提供烤烟、育秧大棚43万平方米做发菌室。
“汤原有8个林场、130万亩林地,发展食用菌效益稳定、市场前景好,符合汤原自然条件的先天优势,还能有效带动大棚和烤烟房的二次利用。”汤原县委书记王鹏飞说,“下一步就是重点扶持龙头企业,带动规模发展,建成产业链条,向深加工要效益。”
去年汤原县引进了总投资1.5亿的黑龙江生科亮子奔腾科技有限公司,建设集母菌研发、生产、储藏、菌袋生产、深加工、废料利用再生于一体的链式产业体系。在170米长的食用菌生产车间里,技术总监郁正中向记者描述了备料、拌料、装袋、灭菌、强冷、接种、培养等流水线生产的每一个细节。“这里生产的菌袋将解决农户作坊制菌搅拌不匀、灭菌不净、温度湿度把握不准等一系列问题。”二期工程将建设有机化肥厂、有机碳厂、食品深加工厂,企业以签订合同或者买卖的方式转给养殖户培育,以略高于市场价回收,调动菌户积极性,为企业深加工保证菌源。项目全部建成后,年可生产食用菌包4000万袋、销售收入1亿元、税金800万元,能带动基地1.5万亩,拉动菌农1200户。未来还要向元蘑、榆黄蘑、香菇、杏鲍菇等领域迈进,辐射面积扩大到小兴安岭地区。
陈晓钟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比较看好,“以前制袋原料都得自己买,在家做袋成本高、质量不能保证、耗费时间长,脱不开身做其它事。现成的菌袋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。”
在汤原,除了木耳一枝独秀外,其它林下经济也遍地开花。
正阳林场李宝强家1垧地平欧寒地杂交大果榛子已进入盛果期,几年后,其它30垧地也将陆续进入盛果期。几年前,李宝强从辽宁引进了这个品种,经过驯化,已经完全适应了本地气候,今年卖给周边乡镇10万株。李宝强说:“山坡地种粮食不行,种榛子正好,去年一斤最少卖到25元。”补贴一半的种苗款,免收三年的土地承包费,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,目前,全县大果榛子已发展到了3000亩。
此外,五味子、人参、平贝等北药,蓝莓和经济果树,梅花鹿、蜜蜂、林蛙、冷水鱼、柞蚕等特色养殖,规模也正在逐渐扩大。汤原林下经济发展势头正劲。